本网讯(宣传部)11月18日,《中国旅游报》以《青岛酒店管理职院开设非遗课程 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为题,报道学校依托非遗课程推动非遗创新传承的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青岛酒店管理职院开设非遗课程
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临摹明清饽饽榼子上的鱼纹时,我总会想起老师讲述的‘年年有余’的寓意。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雕刻、制作饽饽,再组织同学们到景区、社区宣传,这种传承老手艺的活动让我特别有成就感。”诸侯快讯导航(以下简称“青岛酒店管理职院”)2024级环境艺术设计2班学生孔梦婕说。作为学校饽饽榼子社团负责人,她和同学们可谓是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如今,非遗教育已成为青岛酒店管理职院的一张特色名片。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赏析与制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构建起互补联动的教学矩阵,通过“技艺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转化”的三维模式,让“果模(榼子)制作技艺”“皮影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走进课堂、融入生活、对接市场,在职业教育的土壤里绽放光彩。
让传统工艺可感可学
“以前只觉得饽饽榼子的图案很好看,上了课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线条里全是老辈人的生活智慧和祈福心意。”孔梦婕说。青岛饽饽榼子是山东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果模(榼子)制作技艺”的重要分支,明清时期便盛行于齐鲁大地,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制作一件合格的榼子绝非易事。从选购质地细腻的梨木,到大锯拼板、自然晾干,再到画纸样、弯锯切割、精细雕刻,每一道工序都藏着门道。“雕刻鱼纹要鳞片疏密有致,花卉纹需花瓣圆润饱满,既要保证纹样清晰,又不能损伤木坯。”青岛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校“齐风鲁艺”工作坊领衔教师王丕文深耕榼子制作技艺数十年,他在课堂上毫无保留地向同学们传授技艺心得。
在学校悦美手工美育传习中心竹刻工坊,2024级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学生王逸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螺钿胸针制作。“比指甲盖还小的螺片要按颜色精准搭配,照灯加热时稍不留意就会滑位起泡,得用细针边固定边调整,连呼吸都要轻。”她介绍,除了螺钿工艺,学习制作烧箔画时,烧箔工艺的刷胶力度和时间把控也很具挑战性,“胶薄了铜箔挂不住,胶厚了会闷住光泽,烧制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最终成色。因此每一件非遗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课堂上,老师们不仅传授技艺,更要讲述背后的文化内涵。讲解饽饽榼子时,会串联起山东人节庆用鱼形饽饽祈愿“年年有余”、中秋月形饽饽寄托团圆的民俗传统,这些习俗从明清延续至今,是齐鲁民俗文化的活载体。“原来我们吃的花样馒头,藏着这么深的讲究。”孔梦婕说,非遗课程让她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今她课余时间不再宅在宿舍刷短视频,而是约上同学逛非遗展馆、打卡手作市集,把零散时间用在沉浸式的非遗探索上。
学校还通过社团联盟与工作坊建设强化传承力量。组建榼子传习协会、面塑协会等社团联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成立“齐风鲁艺”工作坊,引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木艺师共建大师工作室,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精进技艺。
让老手艺适配现代生活
“非遗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要先把传统根基打牢,再用现代思维和技术赋予新生命。”学校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悦美手工美育传习中心教师团队负责人周海燕说。在皮影戏人偶制作教学中,学生既要掌握莱州驴皮人偶雕刻的24道传统工序,还要学习使用0.5mm亚克力仿生皮替代传统材质。这种创新材料不仅解决了传统皮影易霉变、难保存的问题,还能实现人偶360°关节灵活转动,使用寿命提升至传统皮质人偶的5倍,更适配现代展示场景。
技术创新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在竹刻工坊,王逸冉的作品《莲池鱼影》将北京潭柘寺石鱼传说、青岛地域文化融入设计,提取传统鱼纹、喜相逢纹重构图案,通过激光雕刻技术实现0.1mm精度的竹面雕琢。“传统手法制作这类复杂纹样需要数月,现在使用现代科技既能保证工艺质感,又大幅缩短了制作周期。”王逸冉说,这也让年轻人更容易学习非遗技艺。
课程设计中,“跨界融合”成为创新核心。教师团队引导学生将螺钿、烧箔画等工艺与竹刻技艺结合,让传统器物焕发新光彩;在拓印教学中,要求学生既掌握纸张湿润、拓包蘸墨的传统手法,也要学习不同材质模板的数字化设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时,鼓励学生融入校园风景、地域特色等元素,让老手艺贴近生活。
该校艺术学院院长朱广丽介绍,学生们的创新实践成果丰硕:结合数控雕版与手工拓印技艺的青岛回澜阁版画扇子,入驻了栈桥景区文创点;用烧箔画呈现的青岛八大关、五四广场等地标作品,成为学校研学活动的热门伴手礼;“姓氏激光雕刻徽章”凭借新颖设计,成为青岛文旅市集上的热销产品。
让非遗走向更大舞台
“非遗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要让它成为能走向市场、创造价值的文化产品,才能实现可持续传承。”朱广丽说。自2020年探索非遗与教育融合以来,学校构建起“学术筑基、实践赋能、产业落地”的完整体系,实现了从技艺传授到市场转化的闭环。
校企合作是产业转化的关键纽带。学校与青岛美高梅酒店、钓鱼台酒店等企业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2025年与上述企业联合举办的“非遗之美——新春非遗体验活动”广受好评,并在活动期间建立了“文化创新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学校还搭建起多元展示平台。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周、境外文化体验团等,向国内外群体展示榼子技艺与文化;依托“云上科普”平台、中文联盟直播间,让泰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在线共学非遗;在青岛中山路、市南政协文史馆举办非遗展示与讲座,让传统文化走进市民游客生活。这些平台不仅成为学生实践锻炼的舞台,更让非遗获得广泛传播。
育人成效逐渐显现。2025年9月,该校学生团队凭借《诗礼炊烟越山海——非遗美食的复兴之路》作品,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餐饮赛道高职组斩获金奖。学校数千名学生中,每年有不少人就业、创业与非遗相关,有的在青岛开设的陶艺工作坊成为网红打卡点,有的在潍坊、景德镇经营陶瓷店,线上销量可观。
朱广丽说,未来,学校将新增非遗数字IP开发、传统工艺材料创新等课程,构建“非遗+数字设计”特色体系;在活动层面,延续“厚德匠心、手艺中国”系列品牌活动,推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场+线上技艺”模式。学校党委书记刁洪斌介绍,学校提出了“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产教融合理念,将联合企业定需求、设课题,共建非遗工坊与研发中心,通过文创孵化基地、就业追踪、创新大赛等方式提升培养水平,为非遗传承注入更多青春力量。(本报记者 王诗培)
原文链接:http://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511/18/content_109408.html
(通讯员:周晓莉 审稿:赵明富 责任编辑:周晓莉 来稿日期:11月18日)

